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遇見2021年的投資機遇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對全球市場和經濟都持續造成影響。各國政府繼而推出史無前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刺激措施救市,大量資金流入造就了股市創紀錄反彈。踏入本年最後一個月,投資者可趁著年底的時候檢視過去一年的投資收益,同時為明年做好投資部署。

展望2021年,我們較為看好亞洲市場。相對於全球其他市場,亞洲在新冠疫情中所受的影響相對較小,而經濟復甦步伐更快,尤其是北亞經濟體,例如中國,韓國,台灣和新加坡等。雖然部分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仍然受到疫情持續蔓延影響,但是富達分析師認為,如果疫苗研製成功,這些國家將可以漸漸追上復甦的步伐。假設相對樂觀的情形,即是新型冠狀病毒比預期終結得更快,資金將會繼而轉移到早前受到嚴重影響的資產,例如週期性行業,新興亞洲市場和依賴旅遊業的經濟體。亞太地區簽署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以及最近一些東南亞國家重新開放的消息均利好投資氣氛。

與此同時,雖然目前市場氣氛整體較為樂觀,我們也需要注意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例如重點留意疫苗的分發與接種的進程以及經濟復甦的速度和力度。如果大規模刺激政策的推出過程管理不當,也可能給市場帶來不確定性。從地緣政治風險方面,雖然我們認為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格局並不會因此出現大幅扭轉,但拜登當選還是降低了一些地緣政治尾端風險發生的機會率。 

因此,我們對東北亞和新加坡股票市場前景抱樂觀的態度。在信貸方面,我們偏向看好亞洲高收益債券。除了收益率吸引外,估值依然有吸引力。同時,亞洲債券的違約風險預期也較其他市場低,更不易遭受非系統性風險,值得投資者留意。另外,中國政府實施收緊房地產企業融資規則將迫使房地產開發商更專注於營運和資產周轉,有助遏止負債沉重的發展商的槓桿增長,這對於已發行的債券而言其實反而是利好因素。在防禦性資產方面,我們看好中國國債。除了在全球低利率環境下能夠提供可觀的收益率外,中國國債也在近期的股票拋售中表現出防禦性。隨著中國國債被納入大型世界指數,我們預期會吸引更多外國資金流入市場。但是在新興市場方面,由於在央行的支援下,收益率處於低位,我們對於本幣債務保持謹慎態度。  

在充滿挑戰和不明朗性的市場環境中,我們認為跨地域和跨資產類別的靈活投資配置策略更可以充分適應不同的經濟環境變化。在追求收益的同時分散風險,為投資者提供更穩健的長期回報。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2021迎接訂閱制新浪潮

 

訂閱制的商業模式可帶來驚人的營收成長,但並非萬物皆可訂閱,有「長期衍生需求」的產品才是關鍵,並且不單是收費模式的改變,而是商業模式的革新。如何透過能耐調整、組織再造、制度校準的三方同步作業,享受轉型成功後的成長引擎?

過去十年來,全球軟體產業的商業模式,發生翻天覆地的典範轉移。自從2012年,Adobe宣示轉為訂閱制後,僅僅六年的時間,市值就成長六倍。不僅如此,微軟也因為成功轉型為雲端服務業者,於2019年8月市值突破一兆美元,躍升成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

訂閱制模式由來已久,早期常見於報紙雜誌,或是軟體業,但這幾年在各行各業也逐漸可以看到訂閱制的蹤影,例如,電動機車業的Gogoro、服飾業的Stitch Fix。

根據長期追蹤訂閱經濟成長趨勢的Zuora公司,於2019年10月發布的訂閱經濟指數(SEI)顯示,相較於2012年,訂閱經濟規模增加 350%。採取訂閱制公司的營收成長率,是S&P 500指數企業的五倍(18.2%相對於3.6%)。

雖然訂閱制的商業模式可以帶來驚人的成長,但即便是在訂閱制上屢傳佳績的軟體產業,也並非全面立即採用。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今年4月發布的台灣軟體業產值觀測指出,仍有半數以上的軟體公司,以專案開發或賣斷授權的商業模式為主。此外,《蘋果日報》在推出訂閱制一年多後,於今年7月,亦宣布放棄訂閱收費模式;飲料業的大苑子公司,也於日前表達訂閱制未達預期的效果。

究竟決策者在轉型訂閱制時,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是什麼?該如何選擇推動訂閱制的時程?訂閱制要獲得成功,需要進行哪些商業模式的調整與改變?

觀念精粹

現象

訂閱型商業模式帶來穩定的現金流,並能有效掌握用戶脈絡,而且可以快速反應市場需求,讓許多企業趨之若鶩;但對該商業模式缺乏通透理解,會導致利潤虧損並影響品牌定位。

問題

並非所有的東西都適合訂閱。產品與服務的本身需要有多次消費特性,而非一次滿足性。許多公司嘗試將一次消費性產品改為訂閱服務,但僅是收費模式的改變,忽略將「一次性需求」轉為「長期衍生需求」,更沒有進行商業模式的改變。

解決方案

領導人應評估公司的現況,先挑選適合的訂閱制推動時程。並且,從一次性收費改為持續性收費的轉型過程,需要進行能耐調整、組織再造、制度校準的三方面同步作業,以確保商業模式的成功運作。

為什麼要訂閱?

明明一次賣斷收費就可以帶來不錯的營收,為何公司要轉型為訂閱的收費模式?以軟體公司為例,轉型成訂閱制,至少可以帶來三個好處。

首先,訂閱模式可以帶來較穩定的現金流,使得公司可以進行較長期的研發投資與規畫。對軟體公司而言,公司的成長必須靠著持續不斷的研發投資,才能在市場上站穩先機;穩定的現金流,讓軟體公司的研發管理可以在較穩定且計畫性的基礎展開,直接與間接提高產品上市的成功率。以微軟為例,執行長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2014年上任後,高舉「行動優先、雲端優先」的原則,將Microsoft Office、Dynamics、Azure 陸續推向訂閱制。2019年第二季的財報顯示,來自於營運的現金流入,相較於前一年成長20%,營收也較前一年同期成長12%,淨利也成長達50%。在財報公布後,微軟市值衝破一兆美元,代表這家歷史悠久的軟體公司再次成功轉型,獲得資本市場的肯定。

訂閱制的第二個好處,可以協助公司更有效掌握用戶的使用脈絡,有助於更加貼近市場。過往軟體公司將產品交付給客戶後,由於產品安裝在企業內部主機,無法得知實際使用情形,僅能透過有限的訪談與數據,進行下一代的版本開發。在不了解客戶真正使用行為與需求下,想要持續開發出令客戶滿意的產品,終究只能靠運氣。以訊連科技為例,「威力導演」這套產品在各大通路上銷售,但究竟是誰買的?使用者喜歡什麼功能?只要使用者不主動回饋,開發團隊便無從得知。這樣的溝通斷層,在轉成訂閱制之後徹底翻轉。因為用戶是在雲端操作,每一個訂閱戶都是一個個鮮明的個體,用戶的輪廓、最常用的功能、從未使用過哪些功能,都可以清楚得知。公司更可以透過大數據分析,進一步深入了解整個用戶群的使用脈絡,進而決定未來產品的改進與開發方向。這樣的轉變,讓過去「以產品為中心」的開發策略,有效地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新境界。

第三,訂閱模式還可以縮短從創意發想到產品交付客戶的時間,有助於快速反應市場需求。當採用訂閱制後,軟體公司以雲端服務的方式提供給客戶使用,公司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資源,為每家客戶進行量身定做的安裝與設定,甚至是後續的維護升級作業。以Salesforce公司為例,從成立至今,採取每季更新的節奏,快速反應市場的需求,相較於Siebel則是每隔一至兩年才推出小改版。Salesforce正因為運行在雲端平台上,易於整合不同的應用程式與進行數據分析;在迅速迭代進化下,Salesforce才能更快滿足用戶需求,並將競爭對手遠遠甩開。

萬物皆可訂閱?長期衍生需求是關鍵

訂閱制代表用戶必須願意「持續」購買/訂閱該公司的產品與服務,因此並非所有的東西都適合訂閱。產品與服務的本身必須要有多次消費特性,而非一次滿足性。以大苑子而言,飲品多具有一次消費的特性:消費者喝完後,下次不知何時再喝。反觀音樂及電影,則可能一聽再聽、一看再看。

然而,即使是一次性的消費產品,若能有效探索用戶的使用脈絡,創造長期的衍生需求,亦有可能轉為訂閱制,例如:美國Stitch Fix把原本只是單純滿足一次性消費的購衣模式,轉為持續提供個人化造型的長期服務。該公司每次寄送五件服飾給訂閱用戶,用戶可以決定留下或寄回,透過這些大數據分析,Stitch Fix能更加了解使用者的喜好。會員宛如有了自己專屬的設計師,解決每次出門不知如何穿搭的頭痛問題。

許多公司嘗試將一次消費性產品改為訂閱服務,但僅僅只是收費模式的改變,忽略了將「一次性需求」轉為「長期衍生需求」,更沒有進行商業模式的改變,以致於最後只造成類似「預付」或「寄杯」的效果,這種手法充其量只是變相降價;若操作不當,反而會造成品牌形象受影響。以大苑子為例,儘管一度吸引不少顧客訂閱,但並沒有創造出任何長期性需求,更沒有進行商業模式調整。變相降價的結果,反而造成品牌定位受到影響。

除了一次性需求不適合訂閱外,高替代性的產品與服務也不適合訂閱。2019年4月,台灣《蘋果日報》效法《紐約時報》,大動作宣布推出訂閱制。第一階段將所有新聞改成需要登入才能瀏覽,第二階段7月起收取每月十元的體驗價,根據《蘋果日報》對外公布的數據,在逾350萬會員中,有14萬人付費,轉換率只有約4%。到了第三階段從9月起,每月120元全面收費,未付費會員每天只能閱讀一則新聞。《蘋果日報》並沒有公布9月正式訂閱後的付費人數,但從2020年7月《蘋果日報》宣布,重新開放所有內容免費閱讀,可以看出這一場全面轉型訂閱制的戰役宣告失敗。

為什麼《紐約時報》可以成功推動訂閱制,而《蘋果日報》卻鎩羽而歸?歸究其原因在於《蘋果日報》的內容缺乏非看不可的獨特性。雖然《蘋果日報》記者不時跑出精彩的獨家內容,但在網路時代,所謂的獨家也只是短暫的幾分鐘,沒多久,其他媒體就會出現類似的內容。在充斥替代內容的環境下,《蘋果日報》想要收取訂閱費,猶如緣木求魚。反觀「科技島讀」、「阿滴英文」等知識型的內容,可以幫助訂戶增加新知或語言能力,其內容的深度與創作者的風格,在市場上的替代產品有限,故在推動訂閱制上較能吸引到願意付費的會員。

由上可知,能否將一次性消費的產品與服務,轉化為多次性消費,是訂閱制成功的關鍵。這就要仰賴能有效探索用戶的使用脈絡,協助用戶在此需求上持續成功,並透過商業模式的重塑,創造市場的獨特性與長期價值。

從設定推動時程開始:依各自條件慎選三套方針

儘管轉向訂閱制有很多好處,但實際上每家公司的推動時程各不相同。早期Adobe以銷售多媒體製作套裝軟體為主,除了盜版問題難以解決外,用戶遲遲不肯升級,無疑是經營成長上的難題。2013年,Adobe決定改變商業模式,斷然對外宣布,全面轉型為訂閱制;即使面對當時許多用戶的負面聲浪,Adobe轉換腳步仍堅定不移。

反觀軟體巨擘微軟,這家45歲的軟體公司,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並沒有要求客戶立即全面轉為訂閱制。2015年微軟從B2B企業市場開始,以混合並行的商業模式,提供極大的價格誘因,吸引企業客戶往Office 365訂閱服務遷徙。如果客戶堅持要維持現狀,微軟仍提供授權買斷的彈性。經過五年的推動後,在2020 年才積極嘗試推動 B2C的家庭與個人用戶走向訂閱制。

同樣是軟體產業,在進入訂閱模式時,卻採取截然不同的做法。因此轉型訂閱制,公司首先必須要決定的是轉型的時程,並依此進行相關規畫工作。

一般來說,公司在轉型成訂閱制時,有三種推動時程:

(一)一步到位;(二)混合並行;(三)漸進轉換。

Gogoro:瞄準競爭核心一步到位

由前HTC創意長陸學森領軍的新創團隊 Gogoro,在2015年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上,宣示以訂閱制建立電池交換平台的願景。Gogoro選擇一開始就全面採用訂閱制,確實是相當大膽的商業模式試煉。畢竟消費者對於充電的接受度遠大於換電池,加上初期換電站據點不多,增加了初期的推廣門檻。但Gogoro看準電池交換平台才是未來競爭力的核心,一旦開放充電後,換電池的模式就難以推動下去,於是選擇一步到位的方式。

正因為Gogoro採取一步到位的推動策略,加上積極推動在三大超商設置上千個換電站;在完成環島電網後,挾著先行者優勢,吸引同業陸續加入Gogoro電池交換生態系,進一步鞏固電池訂閱制的營運模式。

和運租車:依用戶習慣彈性混合並行

和運租車則是採用混合並行的模式。去年4月,和運租車推出三年換開三台新車的訂閱式租賃服務。有別於傳統的租賃合約,訂閱三年期間,年年可以開新車,不會被綁在同一輛車上。對喜歡體驗不同駕馭樂趣的消費者,或是生活形態轉變的新生兒家庭,可於次年彈性選用想要的車款。對於和運租車而言,這樣的嘗試並非想要取代現有的營運模式,而是因應未來趨勢的商業模式實驗。另一方面,在此訂閱模式下,將出現大量車齡僅一年、還在保固期的二手車,連帶挹注和泰集團的二手車事業。

PTC:漸進轉換穩定投資人信心

全球前五十大軟體公司參數科技(PTC),提供各產業需要的設計軟體與解決方案。師法Adobe成功轉型的經驗,PTC評估客戶接受訂閱制的意願日趨增加,決定以漸進轉換的節奏,逐步走向全面訂閱制。

2015年10月,PTC開始推動轉型,首先讓投資人和分析師知道,未來五年公司營收成長率為10%、利潤率為30%,將有70%的經常性收入來自訂閱。PTC以漸進但堅決的節奏推動訂閱制,同時讓投資大眾清楚他們所採取的行動意涵。有別於Adobe,PTC的股價在轉型過程中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相同的是,不到兩年的時間,PTC股東價值增加了超過四十億美元。

內外條件都需審慎評估

公司必須要評估外在與內部條件,以決定轉型的時程。以軟體業為例,當市場成熟度不足,雲端服務尚未被市場上廣大的企業所接受時,強硬採取訂閱制無疑是逆勢而為。而政府法規也是重要的決定因素,Gogoro的一步到位策略,正是看準電動機車補助政策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面對商業模式的轉型,企業也必須評估內部是否具備相關條件。如果公司營運狀況處於逆風,驟然全面推動訂閱制,無疑是雪上加霜,股東、員工與投資大眾將難以支持。因此,轉型訂閱制的前期,原本一次性的收入拆分到後續幾年,營收必定明顯下滑。對於PTC而言,藉由與市場充分溝通訂閱帶來的財務衝擊,儘管在逆風時轉型,也可以漸進方式取得蹲低再跳高的契機。

因此,儘管愈早開始推動訂閱制,可以愈早享受到經常性收入的累積成長;但如果沒有評估好市場的成熟度,以及內部組織的準備度,導致轉型速度太快或太慢,都將帶來負面或致命的影響。

訂閱不只是訂閱:讓商業模式轉型成功的三方面作業

許多經理人誤解訂閱制只是單純將收費模式,從一次性收費改為持續性收費,忽略了它其實是透過商業模式的重塑,將產品導向以用戶為中心,並且能長期地創造價值,協助用戶成功,客戶才會願意持續付費。


在這個商業模式轉型的過程中,就必須要進行能耐調整、組織再造、制度校準的同步作業,以確保商業模式的成功運作。

能耐調整:從產品導向邁向用戶導向

在轉型的過程中,除了要決定轉型時程外,許多公司往往忽略了核心能耐重塑的重要。事實上,訂閱制與賣斷制需要不同的能耐組合。以成立八年的健身科技新創公司Peloton為例,它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不用出門,在家就有私人教練陪你運動。定位在高價位的Peloton跑步機與飛輪腳踏車,每月收取39美元的訂閱費,讓你看著直播教學,聽著教練激動的聲調與動感的音樂,跟著大家一起揮汗健身。

Peloton訂閱會員的年續約率高達95%,比美國一般健身房高出二十個百分點。高用戶黏性的背後,在於積極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轉變。健身教練,是Peloton客戶體驗的核心。好的教練能激勵學員,幫助他們克服運動的痛苦與惰性,享受運動後帶來的充實感。透過大數據分析,Peloton可以掌握教練與學員之間的互動與喜好,幫助開發團隊了解使用狀況,並挖掘用戶的實際需求。它的發展歷程與傳統健身器材公司明顯不同,傳統健身器材公司的核心能耐圍繞在工程設計、硬體製造等;但Peloton有強大的大數據、內容製作、網紅教練的經營能力,建構出強大的粉絲圈與用戶經濟。

訂閱制不僅只是收費的改變,而是商業思維轉為「以用戶為中心」;在這個轉變下,公司的能耐結構必須要進行全面的改造,以便持續協助用戶成功。若無法進行能耐結構調整,轉為訂閱制後,往往是災難開始,最常見的就是退訂潮的發生。

組織再造:組織分工、用戶價值與敏捷開發

正因為訂閱制是強調持續創造用戶價值的商業模式,與一次性賣斷的產品銷售與開發流程有所不同,因此,傳統以產品為主的組織分工已不再適用。

賣斷形態的公司以產品為組織設計的基礎,較常見的是以功能性水平分工的方式運作。進入訂閱制的時代,為了提供用戶更好的體驗,通常採取以使用情境為基礎的整合性分工,或甚至敏捷性組織,較能快速傳遞出用戶價值。

例如,2018年3月底,微軟進行組織架構重大調整,將原先Windows事業部拆開,分別納入「體驗與設備」和「雲端計算與人工智能平台」兩大部門。為了徹底改造微軟的未來,把數十年以來的營收支柱Windows作業系統拆分到兩大部門,就是希望引領組織改變新的思維,為客戶帶來全新的體驗。

網擎資訊Openfind專注於電子郵件安全領域,早期以銷售軟體為主,2010年開始轉型提供雲端服務。由於當時台灣市場對於雲端安全仍有很大疑慮,Openfind只好採取混合並行的推動節奏,逐步往訂閱制前進。

為了兼顧賣斷與訂閱兩種模式的發展,Openfind採取混合式架構。一方面成立了獨立的雲端服務部門,配置專屬的行銷、業務、維運與客服團隊,組成可以快速反應市場需求的事業單位。另一方面,產品研發團隊則是全公司共用的部門(Common Pool),開發出來的產品可以獨立銷售,也可部署到雲端上使用。

採取漸進轉換成訂閱制的公司,隨著訂閱制帶來的經常性收入比例愈來愈高,組織架構也要趨向以用戶價值為中心做調整。這樣才能整合團隊的力量,以敏捷開發的方式,持續推動訂閱營收的成長。

制度校準:激勵制度與內外部誘因設計

公司轉型訂閱模式時,除了要調整內部的績效考核制度,引導員工行為改變外,也必須要同步校準外部利害關係人的誘因,例如客戶、通路伙伴等,以克服轉型的阻力。

以訊連科技的發展經驗來看,多數客戶初期仍無法接受訂閱,不願意每年付費。為此,訊連準備足夠的「甜頭」,買了一批合法版權的背景音樂與聲音特效。每月陸續開放幾十首音樂與音效,免費給訂戶使用;既滿足客戶需求,也打下穩固的續約基礎。訊連科技透過持續給甜頭的誘因,而且不一次給完,提高用戶的黏著度。

以微軟為例,為了全力推動雲端服務,除了投入大量教育訓練,讓經銷通路了解訂閱制長期帶來的好處,更輔以短期的補貼方案、獎勵措施,讓經銷商願意與微軟一起往銷售雲端服務移動。

對內部員工也需要設計有效的誘因,來引導團隊積極轉變。尤其是採取混合並行的公司,可藉由新的激勵機制,來解決前線人員的抗拒,進而因勢利導,發揮轉型成效。以Openfind為例,由於賣斷與訂閱制同時存在,首先要改變業績獎金制度,才能讓業務人員有動機銷售成交價較低的雲端服務。不僅如此,Openfind為了轉型成訂閱模式,其他部門也配合調整績效指標。例如,維運與客服團隊的績效,需緊密扣合客戶滿意度與續約率;而研發與行銷部門則是聚焦在市場回應速度、新功能使用率等。

Openfind透過全公司的績效誘因重新校準,聚焦在經常性收入的持續成長,帶領團隊追求新客戶成長率,並維繫現有客戶的續約率,以提升用戶終身價值為策略核心,朝向逐步轉型成訂閱制的路上前進。

訂閱制點燃成長引擎

以訂閱制為主的業者,採取以用戶為中心的策略,持續推出滿足使用體驗的新功能。雖然在短期營收可能會受到衝擊,但如果能夠轉型成功,維持良好的續約率與穩定的新客戶成長率,在經常性收入堆疊成長的營收模型下,中長期會成為穩定成長的營收支柱。

訂閱服務要長久成功,取決於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因此,它不僅只是收費模式的改變,更是整個商業模式的顛覆;也因此對於改變的速度與節奏設定,並配合對應的能耐、組織、制度的調整,都深深影響推動訂閱制的成功與否。

而轉型亦非水到渠成,應評估公司所處的現況,挑選適合自己轉型到訂閱制的途徑;謹慎處理轉換後帶來的衝擊,仔細做好配套措施,即有機會享受轉型成功後點燃的成長引擎。

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貝萊德:公債保護力大減 增持現金逢低買才是王道

 


公債避險功能大減,緊抱現金更有用?貝萊德(BlackRock)債券部門主管Rick Rieder高呼,利率躺平年代,與其持有公債,不如握有更多現金,才能在市場拉回時進場撿便宜,提高投資報酬。


MarketWatch 21日報導,長期以來,市場一直認為平衡的投資組合需要股債並重,但是Rieder呼籲,投資人與其增持公債,不如增加現金緩衝水位。他說:「你需要更多現金,降落傘的保護力不如以往」。

去年Rieder入主貝萊德的投資配置團隊,旗下部門的資產規模高達2兆美元。他協助管理的旗艦型全球配置基金,今年以來績效逼近20%,表現勝過大盤標普500指數的上漲14%。

3月份美國聯準會(FED)把利率砍至接近零後,短期公債殖利率微乎其微,儘管Rieder未看空明年債市,但是強調殖利率過低,意味持有短債的風險超過報酬。他強調這不是要投資人完全放棄債券,而是現金作為資產組合壓艙石的比重可以提高。傳統上往往拿公債當作資產組合壓艙石、緩和市場波動。

他說長期公債在市場波動時,仍有避險效果,但是持有現金能讓投資人能在市場回檔時隨時進場。當前利率如此之低,未來資產配置的重點是要買到所需股票。他持續看好成長股,相信科技股仍有成長空間。

9月初美股拉回無處躲!公債/黃金/日圓 未發揮保護作用

9月初美股一度回檔,當時公債未發揮太大的保護效果。華爾街日報9月9日報導,投資人害怕股市拉回,大多持有避險資產,以緩和股市跌幅。但是以公債而言,這波拉回潮中,公債沒有太大保護作用。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維持在0.67%,和一週前差不多。未來聯準會(FED)降息機率不大,倘若股市再現賣壓,公債恐怕不會有太大反應。

眾人熱愛的黃金也一樣,本波跌勢中,黃金和美股齊跌。回顧歷史,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高峰期、金價未能發光發熱,今年3月股災時,黃金更隨美股走低。黃金比較像是沒有殖利率的長債,如果公債殖利率不動,黃金也不大可能變動。另一傳統避險資產---日圓,也未有太大抗跌功效。9月份美股觸頂以來,日圓兌美元的升值幅度不到0.5%,理由可能是日本投資人持續大買外國資產,壓抑日圓升勢。

美元指數跳高!外媒:葉倫勢將回歸「強勢美元」政策

 


受到英國出現傳染力更強的新冠肺炎(COVID-19)變種病毒株、引發避險需求的帶動,美元指數週一(21日)一度跳升至一週多以來新高,盤中單日升幅寫下六個月以來新高紀錄。外媒直指即將接任財政部長的聯準會(Fed)主席葉倫(Janet Yellen、見圖)可能主張強勢美元、加上英鎊重貶,是美元指數跳漲主因。


彭博社21日報導,葉倫先前雖曾鼓吹美元貶值對出口的好處,但作為財政部長,她勢必得帶領美國回歸「強勢美元」政策,若不這麼做,可能會撼動華爾街。

Jefferies LLC全球外匯主管Brad Bechtel表示,葉倫在Fed任職時,確實可以談論弱勢美元對通膨及出口的益處,但作為財政部長,強勢美元政策乃是傳統立場。

美國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執政時擔任財政部長的Hank Paulson,12月9日在華爾街日報專欄中就曾寫道,「利率已來到歷史最低點,聯邦債務對GDP的占比則創二戰結束以來新高。債務將隨華盛頓當局資助疫情紓困及振興方案而愈滾愈大。然而,美國債務增多、對市場的吸引力也將日益下滑。世界級的金融體系,無法在難以維繫信用品質的國家中存續。」

Pualson直指,「等到疫情結束後,壓抑日益陡峭的國債累加曲線,乃至關重要的大事。否則,美元終會貶值,而華盛頓當局也將喪失支付帳單的能力。」

MoneyDJ XQ全球贏家系統報價顯示,受到英國出現變種病毒的衝擊,英鎊兌美元21日盤中一度重貶2.31%至1.3187、創12月11日以來盤中新低;尾盤跌幅則收斂至0.24%、來到1.3466。

根據MoneyDJ iQuote報價,追蹤美元兌6種主要貨幣一籃子匯價的ICE美元指數(US Dollar Index,簡稱DXY)21日終場上漲0.19%、收90.09點;盤中最高一度跳升1.2%至91.01點、觸及20日移動平均線(91點),創12月11日以來盤中新高。Zero Hedge報導,這是6個月以來最大單日升幅(圖見此)。

美元指數週二亞洲盤續升。MarketWatch報價顯示,截至台北時間22日下午1時30分為止,美元指數上漲0.25%、報90.27點。

比特幣漲勢猛!加密貨幣基金狂吸金 比去年暴增660%

 


近期比特幣價格頻頻創新高,不少投資人對投資比特幣心動,使加密貨幣成為熱門的投資話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隨著比特幣強勢升值,今年以來,加密貨幣基金和產品的吸金額比2019年暴增600%以上,增幅十分驚人。


路透社報導,根據數位資產管理公司CoinShares的數據,2020年加密貨幣基金和產品流入金額達56億美元,較2019年大增660%,使總資產管理規模(Asset Under Management,AUM)增至近190億美元,遠高於2019年底的25.7億美元。

報導指出,今年市場對加密貨幣的興趣大增,原因是投資人使用加密貨幣來規避通膨風險。另外,隨著聯準會(Fed)大舉降息,使美元貶值,並預期將維持低利率到2023年,投資人也以加密貨幣作為對沖美元貶值的替代資產。

數據顯示,截至上週五(18日)當週,加密貨幣投資產品的流入資金為3.35億美元,其中比特幣流量就佔了3.138億美元、以太幣流量為760萬美元。

今年截至上週五,數位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的比特幣總值達155.6億美元,而以太幣資產總值為24.9億美元。

根據CoinDesk報價顯示,台北時間週一(12月21日)上午4時59分,比特幣報24,228.83美元,創有史以來新高。台北時間週二(12月22日)下午1時48分為止,比特幣報22,689.45美元,年初以來累計大漲217.55%。

外媒先前報導,2017年,比特幣價格出現驚人漲勢,一度逼近20,000美元,但隨後於隔年急劇大跌,重挫至3,000美元左右。但加密貨幣多頭人士認為,2020年的情況與2017年不同,因為今年這波漲勢主要是由大型機構推動,而非投機散戶。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史上最強商業模式?萬物皆可訂:不在乎天長地久,也不必曾經擁有

 訂閱模式並不新,我們為什麼現在要討論、理解,甚至應用於未來?

訂閱模式並不新,卻有可能是未來10年最重要的商業模式,也是企業數位轉型的內功心法。

從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的一句「報紙有得救了。」宣告《蘋果日報》走向訂閱制;老牌遊戲大廠微軟、索尼、藝電,連蘋果也都加入了遊戲訂閱的戰場;更別說電影、音樂、文書處理軟體、牙刷、內褲、手錶都紛紛出現以訂閱為主的營運模式。

訂閱模式不新,卻能崛起的兩大要素

但從幾十年前送到門口的國語日報、國農羊奶開始,消費者早已習慣「訂閱模式」的存在,為什麼現在訂閱模式卻儼然一副救世主之姿降臨?

祖睿的產品總監林怡昌(左)與業務經理吳之玄特別點出了推動訂閱經濟起飛的兩大因素。
賀大新攝

美國訂閱管理平台祖睿(Zuora)的產品總監林怡昌與業務經理吳之玄,與《數位時代》分享了訂閱模式崛起的兩大重點因素。

一、科技讓各種訂閱服務成為可能,且接觸到消費者的門檻大幅降低。

智慧型手機與網速的提升,讓消費者隨手就能叫到一部車、隨時能看到想看的電影、隨時能聽到想聽的音樂,他們對於各種訂閱模式就有更多的期待。正如網路女王瑪麗・米克(Mary Meeker)所說的,數位消費者訂閱大爆發,原因就在於數位使用者體驗大幅改善,特別是手機帶來的變革。

從林怡昌的一句話,更能理解科技賦能所帶來的消費者心態轉變:「I want it, I want it now, I want it anywhere I am.」

二、不在乎天長地久,也不必曾經擁有。

《WIRED》共同創辦人凱文・凱利(Kevin Kelly)2009年就在部落格寫下了「擁有權不再重要。」過了10年,擁有權式微的趨勢更加明顯。哈佛行銷學教授希奧多・李維特(Theodore Levitt)所說的「人們不想買四分之一英吋的鑽孔器,他們需要的是四分之一英吋的孔。」這句行銷名言,同樣適用於消費者對於訂閱模式的期待。

消費者更在乎達成目標,以及在過程中所帶來的體驗,「從A地到B地,不用擁有一台車,而是移動的服務。」吳之玄說。

擁有與否?對消費者來說已不再重要。

提供價值,而不只是賣產品給消費者

企業的商業模式與思考方式同樣也發生了遽變,簡單一句話來說,企業從產品為中心轉向以顧客為中心。

根據祖睿數據顯示,訂閱經濟指數(計算總銷售額與成長服務)平均年成長率為17.5%。標準普爾500與美國零售業則分別是2.2%與3.6%。
祖睿(Zuora)

現在成功的企業,以蘋果、亞馬遜、Netflix來說,前兩者市值輪番突破一兆美元,都是訂閱模式所帶來的好成績;Netflix更不用說,幾乎已經是訂閱模式的最佳代言人。他們的共通點都是與顧客擁有緊密的連結,擁有相當多忠誠的顧客,並搜集了大量的顧客資訊,打造精準的服務與高價值的顧客關係。

從數據來看也許更加客觀,根據祖睿的訂閱經濟指數(計算總銷售額與成長服務)顯示,訂閱制企業平均年成長率為17.5%,標準普爾500與美國零售業則分別是2.2%與3.6%。

訂閱為主的商業模式,也許不是最新的,卻是揉合了各種商業模式發展的集大家之成,從中能找到會員、共享、租賃、SaaS等模式不同的配重存在。但更重要的是,訂閱模式是完全為了顧客快樂所設計的商業模式,當顧客越快樂,企業成長的越快速。不論企業的規模大小,訂閱模式已成為必然考慮的商業模式。

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

訂閱經濟的獲利實例分析

 訂閱經濟服務是指消費者支付一定的費用,就可享有跟花大錢買斷一樣的特定服務或產品,此並非新概念,從手機包月吃到飽到Netflix等服務早已行之有年。

談到訂閱經濟時,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往往都是定期付費。包含從傳統一次性付費的商品和服務,轉為定期持續的付費方式。

但實際上,付費模式只是訂閱經濟中的一小部分,如果企業只做到付費方式轉換,把一次性付費變成分期付款,那就很可惜。所謂的「訂閱」,不只談收費方式從一次性變成持續性,主要是談論「廠商與客戶間的關係」,從一次性變成長久的持續性關係。

建立這種關係,才有可能衍生出對客戶提供更加客製化的內容,藉此提高提供給客戶的價值或降低客戶付出的成本,與客戶的關係才能更加穩固,無形間也增加了客戶的轉換成本,這就是訂閱經濟的本質。

如何隨著與客戶長期關係的累積,為客戶帶來更大的價值,甚至讓「客戶」成為「用戶」,這是說起來簡單,但執行起來最困難的一環,是所有企業的難題。原因是商業的競爭無所不在,並非只是提供訂閱服務就能無往不利。

過往談到訂閱經濟,談的是一些歐美的科技巨頭,例如Netflix、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等企業。這本書提供了許多日本企業轉型案例,包含大型和中小型企業,類型也涵蓋製造端和通路與服務端。

這股訂閱經濟卻出現巨大轉變──傳統零售業擴大到製造商;從影音服務,擴大到生活食衣住行,各種獲利模式因此誕生。

不設歸還日期,讓顧客想還再還

此服務的會員平均續訂率達95%,註冊超過9個月以上的會員,平均續訂率更高達98%。顧客終身價值至今仍然無法計算,這是因為2015年2月服務開始時註冊的會員中,現今有一半以上仍然持續使用,所以顧客終身價值現在還在增長當中──開出如此亮眼成績的,是企業Laxus Technologies推出的名牌包訂閱服務「Laxus」。

 

53個牌子、3萬個名牌包供顧客挑

此服務提供愛馬仕、LV、Prada、Gucci、巴黎世家等53家名牌,共超過3萬個名牌包,讓顧客以月費6,800日圓的價格隨意租用。會員可用App選擇想借的包款,只要持有會員資格,送到家中的包款即不用退還能持續借用。如果想換其他商品,用App辦理退還手續,再預約挑選其他包款即可,來回免運費。目前付費會員約有1萬8,000人。

包款的租借服務本身並不稀奇,不過可以隨意借用這點成為博得廣大人氣的關鍵。因此,該企業的目標正是取消有時間限制的歸還義務。為了實現這點,他們的結論是「只有訂閱服務做得到」──消費者可以在想還的時候才還,不必心不甘情不願的歸還;如果不喜歡租來的包款,隨時都可以歸還後再借新的,不須擔心因拿到商品後發現與想像中不一樣,而感到後悔。

 

款式太多反而難找,用AI克服

談到訂閱經濟,社長兒玉昇司認為最大的優點是顧客終身價值無限大。對企業來說,持續使用的會員越多,金錢收益就越穩定,因而便於擬訂收支計畫。他認為,顧客獲取成本(CPA)或其他成本就算加倍,只要續訂率能成長一個百分點就能全部回收。

因此,該企業將顧客的續訂率訂為最重要的關鍵績效指標(KPI),要達到這項目標最重要的是品項多寡。若沒有足夠的包款吸引顧客,會員自然流失,因此,與其提供像是久久參加一次婚宴才用得到的包款,Laxus更致力於提供適合通勤或上學等,日常生活中可使用的款式。

另外,此服務具有通知已借出的包款回到倉庫的功能,而越多人希望租借的包款,表示它的需求越高。活用這份資料,即可讓商品調貨更有效率。

創造使用者與包款相遇的機會也相當重要。兒玉昇司說:「退訂的會員中,有83%回答退訂原因為『沒有看到想用的包款』,然而我們的庫存多達3萬個,怎麼可能會挑不到?」其實顧客並非沒有看到想要的,只是款式太多找不到而已。為了解決此課題,該企業活用了AI(人工智慧)。

 

遇上奧客,馬上停權不來往

Laxus一方面貫徹顧客服務,另一方面也對無禮的投訴者、粗暴對待包款的使用者直接祭出停權處分:企業在寄出包款前會拍照,顧客歸還時還會再拍一次。透過AI分析照片,若包款上受損或髒汙處很多,即判斷顧客沒有善待包款,會馬上拿出紅牌請顧客退場。

為何會如此嚴格?正是因為重視顧客。其實兒玉昇司一開始將月費金額設定為2萬9,800日圓,這其中包含了應對客訴及名牌包的修補費用。但他從過去的事業經驗得知,惡劣的顧客只不過占整體的1%左右。他表示:「為了這1%的人,讓其他99%的優良顧客吃虧並非良策。」

因此此服務將失禮、惡劣的奧客區分開來,直接放棄他們,如此一來員工無須浪費時間處理奧客,可以改善勞動環境,同時也不必增加成本處理不合理的客訴,能以更便宜的價格提供服務。

訂閱經濟的重點如何讓顧客進來之後再也不退訂,才是關鍵

 眼鏡可以訂閱?沙發也能訂閱?當然能,

現在連西裝、包包、美甲、啤酒、汽車、家具、房子……

所有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產品與服務,
都有人透過訂閱經濟,開始做生意。
 
訂閱經濟服務是指,消費者只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月費、季費、年費),
就可以享有跟花大錢買斷一樣的特定服務或產品,此並非新概念,從手機包月吃到飽到Netflix等服務早已行之有年。
 
但最近,這股訂閱經濟卻出現巨大轉變──
從傳統零售業擴大到製造商(像是豐田汽車、麒麟啤酒、松下電器等),
從影音服務,擴大到生活食衣住行,各種獲利模式因此誕生。
 
因發展訂閱經濟而成功的大小企業案例,告訴你訂閱制與電子商務有何相異之處?怎麼創造「一直買」的狂熱粉絲?
 
‧人們喜歡借,卻不喜歡還,「讓顧客想還再還」變成一種生意模式:
 名牌包的租借服務本身不稀奇,但日本某公司推出一個月花不到新臺幣2,000元,
就能租至少3萬款的LV、愛馬仕名牌包,並用人工智慧幫顧客挑款搭配。
怎麼可能這麼低價?這家公司這樣做……。
 
‧出門顯擺才付費,高檔手錶訂閱服務抓住中高階主管市場:
手機普及了就沒人戴手錶?錯,對準中高階商務人士的手錶訂閱經濟竟逆勢成長,
顧客可以借手錶,也可把自家不想戴的手錶拿來借,這是一套新的C2C服務。
 
‧夠新鮮就敢漲價,麒麟啤酒這樣創造三億商機:
日本啤酒大廠麒麟推出讓顧客以啤酒機享用工廠直送啤酒的服務,生意好到麒麟啤酒把訂閱價格調高一成,仍有八成顧客續訂,其中的祕訣是?
 
‧從擁有車到活用車,豐田汽車竟推出「不買車也可以」策略:
訂閱經濟的流行讓豐田汽車大膽出擊,吸引買不起車或不想養車的年輕人試用,
一口氣提供6款汽車選擇──每半年可換車開,還不用負擔保險費用。
 
那汽車業賺什麼?他們賺庫存商機。
 
還有某企業推家具訂閱制,讓顧客搬家時可以把家具退回,
連非常個人化的洗髮精也能訂閱?日本就有一家幫顧客打造客製用品的美髮沙龍。
 
原來,訂閱經濟的重點,不是找到更多人訂閱,而是讓顧客進來之後再也不退訂,才是關鍵。

史上最強商業模式?萬物皆可訂:不在乎天長地久,也不必曾經擁有


 訂閱模式並不新,我們為什麼現在要討論、理解,甚至應用於未來?

訂閱模式並不新,卻有可能是未來10年最重要的商業模式,也是企業數位轉型的內功心法。

從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的一句「報紙有得救了。」宣告《蘋果日報》走向訂閱制;老牌遊戲大廠微軟、索尼、藝電,連蘋果也都加入了遊戲訂閱的戰場;更別說電影、音樂、文書處理軟體、牙刷、內褲、手錶都紛紛出現以訂閱為主的營運模式。

萬物皆可訂閱的時代正來臨,消費者不再在乎天長地久,也不必曾經擁有,達成目標才是他們的最高準則。《訂閱經濟》一書的作者,專門為訂閱制公司開發結帳與財務平台的祖睿(Zuora),其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左軒霆更用「最強的商業創新」來形容訂閱經濟。(Netflix如何靠一招訂閱制打造內容日不落帝國?

訂閱模式不新,卻能崛起的兩大要素

但從幾十年前送到門口的國語日報、國農羊奶開始,消費者早已習慣「訂閱模式」的存在,為什麼現在訂閱模式卻儼然一副救世主之姿降臨?

祖睿的產品總監林怡昌(左)與業務經理吳之玄特別點出了推動訂閱經濟起飛的兩大因素。

美國訂閱管理平台祖睿(Zuora)的產品總監林怡昌與業務經理吳之玄,與《數位時代》分享了訂閱模式崛起的兩大重點因素。

一、科技讓各種訂閱服務成為可能,且接觸到消費者的門檻大幅降低。

智慧型手機與網速的提升,讓消費者隨手就能叫到一部車、隨時能看到想看的電影、隨時能聽到想聽的音樂,他們對於各種訂閱模式就有更多的期待。正如網路女王瑪麗・米克(Mary Meeker)所說的,數位消費者訂閱大爆發,原因就在於數位使用者體驗大幅改善,特別是手機帶來的變革。

從林怡昌的一句話,更能理解科技賦能所帶來的消費者心態轉變:「I want it, I want it now, I want it anywhere I am.」

二、不在乎天長地久,也不必曾經擁有。

《WIRED》共同創辦人凱文・凱利(Kevin Kelly)2009年就在部落格寫下了「擁有權不再重要。」過了10年,擁有權式微的趨勢更加明顯。哈佛行銷學教授希奧多・李維特(Theodore Levitt)所說的「人們不想買四分之一英吋的鑽孔器,他們需要的是四分之一英吋的孔。」這句行銷名言,同樣適用於消費者對於訂閱模式的期待。

消費者更在乎達成目標,以及在過程中所帶來的體驗,「從A地到B地,不用擁有一台車,而是移動的服務。」吳之玄說。

擁有與否?對消費者來說已不再重要。

提供價值,而不只是賣產品給消費者

企業的商業模式與思考方式同樣也發生了遽變,簡單一句話來說,企業從產品為中心轉向以顧客為中心。

左側是舊企業「做產品、銷售」的商業模式;右側則是現代企業從顧客觀點出發的循環關係。

過去,企業把心力都拿來打造產品,然後上市、想盡辦法販售出更多產品。而現在成功的企業從顧客的角度出發,嘗試了解更多顧客資訊,提供更精準的服務,與顧客的關係更加緊密。

「在未來五到十年,無法瞭解客戶,將注定失敗。」左軒霆向所有企業喊話。在《必然》中凱文・凱利也寫道:「有更好的東西出現,(顧客)就轉移注意力,⋯⋯,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得不經常互動,不是一次就完了,而是更長久的關係。」

萬物皆可訂閱的風潮背後,是從產品走向「顧客、服務主導」的推動。

舉例來說,早期的零售先驅,不管是百年品牌席爾斯(Sears)、或是曾有「世界最大商店」美名的梅西百貨(Macy’s)改變了社會大眾的消費模式,但他們始終不知道是誰買了產品,消費者又是怎麼使用他們的產品。「貨物售出,概不退換」是這個時代最合適的註解。

但缺乏靈魂的企業黃金時代已成過去,席爾斯數度傳出破產,百視達、書店等商場傳出關門大吉的新聞不斷。梅西百貨在2015年開始陸陸續續關閉了約150家店,朝向顧客體驗更好、更小的社區型門市前進。

根據祖睿數據顯示,訂閱經濟指數(計算總銷售額與成長服務)平均年成長率為17.5%。標準普爾500與美國零售業則分別是2.2%與3.6%。

現在成功的企業,以蘋果、亞馬遜、Netflix來說,前兩者市值輪番突破一兆美元,都是訂閱模式所帶來的好成績;Netflix更不用說,幾乎已經是訂閱模式的最佳代言人。他們的共通點都是與顧客擁有緊密的連結,擁有相當多忠誠的顧客,並搜集了大量的顧客資訊,打造精準的服務與高價值的顧客關係。

從數據來看也許更加客觀,根據祖睿的訂閱經濟指數(計算總銷售額與成長服務)顯示,訂閱制企業平均年成長率為17.5%,標準普爾500與美國零售業則分別是2.2%與3.6%。

訂閱為主的商業模式,也許不是最新的,卻是揉合了各種商業模式發展的集大家之成,從中能找到會員、共享、租賃、SaaS等模式不同的配重存在。但更重要的是,訂閱模式是完全為了顧客快樂所設計的商業模式,當顧客越快樂,企業成長的越快速。不論企業的規模大小,訂閱模式已成為必然考慮的商業模式。

全新的訂閱經濟平台將在2021年3月橫空出世,跨界掠奪市場

BluuClub.com

BluuClub是一個全新的訂閱經濟平台。

其背景擁有全球260萬家酒店、私人產業及豪華遊輪的訂房引擎,涵蓋全世界2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總部位於美國猶他州,亞太區總部位於新加坡。

其商業模式為訂閱經濟模式結合全球共享經濟的分紅運算系統,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新創共享機制。

BluuClub簡單來說,『就是Costco模式加上Amazon思維』

Costco提供會員產品批發價,百分之70以上淨利來自會員年費,2017年達到28.5億美元。

BluuClub 以同樣模式提供會員訂房底價,然而更加上Amazon淨利率趨近於零的思維,把訂閱會員年費收益百分之90以上再與會員共享。

使BluuClub商業模式成為新的訂閱經濟首創典型。

BluuClub.com帶來了驚人的旅行福利!

  • 獨家獲得最好的旅遊優惠

  • 節省高達50%以上

  • 擁有超過260萬的酒店全球合作

  • 獲得專屬的私人性質

  • 異國情調的團體旅行和巡航

  • 客戶俱樂部會員邀請朋友來回

  • 贏取免費旅遊




提供免費旅遊

佔有率,將贏得免費旅遊!

2種方式來贏!

他們贏了,你贏了!分享來賓成員與您的朋友和家人,當他們預訂旅行,您會收到學分的自由行程。這很簡單;他們節省大的時候,你會得到免費旅遊。每個人都贏!

全球共享大獎。分享BluuClub.com與您的朋友會員,當他們成為會員,您有資格獲得全球共享大獎。更多免費旅遊!你分享的越多,你可以贏得越多!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搞「訂」消費者!品牌訂閱商機一次掌握

 (2020-09-01)近年來,訂閱經濟蔚為風潮,據Zuora統計,2012年初到2019年中,訂閱經濟規模激增了350%... 


(2020-09-01)近年來,訂閱經濟(subscription economy)蔚為風潮,研調機構Garner便預測,到了今年,將有80%傳統軟體供應商採用訂閱制;而據雲端訂閱管理平台供應商Zuora統計,2012年初到2019年中,這七年半來,訂閱經濟規模激增了350%,其中,訂閱經濟公司的營收成長更是標普500企業的5倍(18.2% vs. 3.6%)。 

有鑑於此,凱絡週報從去年底便大膽進行市場前瞻,預測「訂閱經濟」將是2020年的市場趨勢,並陸續推出「訂閱制大商機 從零食市場創新談起」、「2020趨勢預測 你不能不懂的十個關鍵字(上)」等兩篇專題,此次將更宏觀的從消費者洞察出發,觀察各式訂閱制應用案例是如何觸動、掌握消費者訂閱的關鍵,一同挖掘品牌創造訂閱經濟的機會點。   

消費心態轉變, 74%願意「訂」下來 根據Zuora委任哈瑞斯民意調查(The Harris Poll)的市調,2014年僅有53%的消費者使用訂閱制服務,但到了2019年,已成長至71%,顯示消費者接受訂閱制的意願逐步攀高。 調查中進一步指出,在消費者心理層面上,不再只用「擁有」哪些物品來定義一個人的地位,同時也希望能實際減少擁有的物品,可見消費者不再只在乎「所有權」,而是更樂於享受「使用權」。 

另外,74%的消費者也認為,未來人們會訂閱越來越多的服務,擁有較少的實體商品。這種「享受成果更勝過擁有」的消費心態轉變,正是推動訂閱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觸動消費者訂閱,搶下心佔3大關鍵 那麼在訂閱的決策歷程中,有哪些具體的關鍵因素會觸動消費者真正行動呢?

透過觀察,以下歸納出三大重點: 

便利性 

消費者訂閱後,就不用時常重複「取得」的流程,產品更新周期也交由品牌提醒和處理;此外,消費者也不用再承受擁有物品的負擔(如維修費、雜亂、貶值等),省去許多維護成本和麻煩,這些都體現出了訂閱制的便利性。 

多樣性 

消費者都追求最新、最潮的商品或服務,於是彈性高、選擇多樣的訂閱制就成為一個好方案。 以串流影音產業為例,根據KPMG調查,42%的18-24歲年輕消費者認為,多樣化的組合是最有價值的內容服務,另外,高達72%的25-60歲消費者,也將是否提供足夠的內容作為評估串流影音平台的首要因素。 

獨特性 

根據諮詢公司Accenture的調查,91%消費者更傾向在提供個人化優惠或建議的品牌消費,顯示出當今消費者重視個人化,將消費作為自我風格的展現。 因此,是否提供差異性的客製化服務,或進一步創造獨特的消費體驗,都是品牌能否吸引消費者訂閱的重要關鍵。 

接下來,將輔以案例分享,從觸動消費者的關鍵出發,觀察品牌能創造訂閱經濟的5個機會點。

 機會點1:降低消費障礙,歸零訂閱最後一哩路 

機會點 

消費者有時可能並非沒有需求,而是在購物歷程中有較難跨越的門檻,或是考量購物後可能產生的負擔,因而望之卻步。

當品牌挖掘出消費者購物決策的痛點,透過訂閱制,降低消費障礙,加以提供更便利、更完整的服務,就可能讓消費者心動及採取行動。 

案例 一旦購車,就必須負擔買車加上養車的費用,這對許多年輕族群來說,可能加重經濟負擔,也無法滿足他們希望變換不同車款或駕馭高級車款的渴望。 

因此,日本汽車大廠Nissan預計將於今年8月在美國休士頓推出訂閱服務「Nissan Switch」,主打用戶能自由更換車輛,改變每天的風格,甚至連赫赫有名的跑車「戰神」GTR也被列入駕駛清單內。同時,一手包辦清潔、保險、道路救援及定期保養等繁雜事項,力求以更彈性、更全方位的便利服務吸引消費者。 


機會點2:
滿足未知期待,用驚喜讓消費者買單 

機會點 

順應消費者求新求變的心態,發展訂閱制的品牌除了掌握時代脈動,持續在既有的產品或服務下功夫更新內容外,也可以透過心理層面加強、維持消費者的新鮮感,創造「驚喜」就是常見的運用方式。 

驚喜的源頭來自於對未知事物的期待,可能呈現在產品本身或是消費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對消費者而言,品牌提供的驚喜,不僅讓購買變得更有趣和愉悅,有時透過傳播驚喜的消費經驗,消費者還能獲得受人注目或讚賞的滿足感,也因此更樂於長期訂閱。 

案例 日本公司Felissimo推出一套500支的彩色鉛筆,一套要價高達新台幣近2萬元,雖然價格昂貴,卻成功地在全球賣出逾10萬套。其熱銷的主因除了強調製作產品的職人精神,賦予每支不同顏色的鉛筆獨一無二的命名與意涵,Felissimo更運用訂閱制的模式,讓消費者能延續更長時間的滿足感。 

Felissimo並非一次賣出500支鉛筆,而是透過設定每個月不同的主題顏色,固定提供20支符合主題的彩色鉛筆給訂閱的用戶,透過提供消費者連續性的期待與驚喜,提高了彩色鉛筆本身的意義與收藏的價值。 


機會點3:
善用數據客製化,讓消費者抱緊處理 

機會點 

在走過必留下痕跡的數位時代,品牌運用科技與數據,更細緻地掌握顧客的個人需求與消費偏好,並透過訂閱制持續提供貼心又專業的客製化服務,有助於與消費者建立長期穩定的雙向關係。 

案例 日本藥妝品牌資生堂運用IoT技術,推出個人化護膚助理訂閱服務「Optune」,不僅會透過使用者上傳的照片來測定含水量、油脂、毛孔等膚質狀況,還會監測用戶的睡眠狀況,並蒐集氣溫、濕度、紫外線等可能影響肌膚狀況的環境資訊,再以演算法量身調配出最適合訂戶的保養品成份比例,預估將能為資生堂創造一年679億日圓(約新台幣189.9億)的營收。 



機會點4:全通路整合,打造購買與體驗的黃金迴圈 

機會點 

訂閱制雖然多半仰賴線上訂閱,但若能整合串連線上線下的通路,不僅能創造更多接觸消費者的機會,也能藉由提供不同面向或更具深度的體驗,提升消費者的黏著度,更加離不開品牌。 

案例 日本的新創公司PostCoffee提供精品咖啡豆的訂閱服務,除了線上利用AI技術,以問卷調查消費者個人嗜好、生活習慣等,進而判讀每個人的偏好,提供精品咖啡的入門推薦,線下也開設實體店面,讓消費者在專業咖啡師的協助下,實際體驗咖啡沖泡樂趣、試喝及現場購買。 

同時,不定期舉辦各種活動,邀請用戶們一起交流互動,藉由整合線上與線下通路,打造消費者體驗與購買的完整迴圈。 



機會點5:創建服務生態圈,培養品牌超級粉絲 

機會點 

訂閱制提供消費者更彈性的服務,但品牌也可能更常陷入消費者不再續訂或投入競爭對手懷抱的困境。若能進一步打造完整的服務生態圈,並加以回饋消費者,讓消費者感受到品牌的高附加價值,將有助於讓消費者越訂越多,忠誠度大增。 

案例 在台灣擁有超過千萬用戶的KKBOX,便透過推出KKBOX Prime會員制,整合並擴大經營娛樂服務。消費者只需要利用同一組識別ID,就能登入品牌旗下所有平台,輕鬆享有音樂、影音、演唱會門票、娛樂周邊產品等服務。 

此外,KKBOX也同步推出會員點數回饋機制,不僅能折抵消費金額,還能兌換成演唱會門票搶先購或是歌手歌迷專屬互動等福利。藉由打造全方位的娛樂服務生態圈,搭配會員專屬回饋,活化用戶的消費行為,培養出更多品牌的超級粉絲。 



訂閱制勝利方程式,品牌3大著力點 

Zuora軟體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訂閱經濟》作者左軒霆曾指出:「在傳統業務中,客戶關係以購買結束;但在訂閱業務中,客戶關係始於購買。」一語道出品牌需以消費者為核心,與顧客建立長久且雙向的關係,才能成功創造訂閱經濟。 

另外,根據麥肯錫調查,有40%的用戶曾取消訂閱;但相對地,留下來的訂戶中有45%會成為至少訂閱一年的忠實會員。

可見訂閱制要能長期維持穩定的獲利,不僅要努力爭取新訂戶,更必須注意減少訂戶的流失率。 因此,品牌需以消費者導向為重,以數據作為媒介,提供高附加價值的客製化服務,就有機會打造出消費者的數據 x 消費者洞察 x 客製化的訂閱制成功方程式

以下為品牌歸納創造訂閱經濟的三大著力點: 

著力點1、從消費需求提供服務 無論是解決消費者痛點,或是開發全新服務,洞察消費者的需求,是成功發展訂閱制的最大利基。 當消費者感受到品牌從客戶角度思考,相信品牌能提供自己最適切、最優質的服務,自然會提升訂閱的動機。 

著力點2、從數據反饋優化服務 透過觀察消費者的數位足跡,品牌可能挖掘出更多潛在需求,或加以優化當前的服務內容。 數據是連結品牌與消費者的重要媒介,當品牌更貼近客製化,消費者的心也會自然向品牌靠攏,成為忠誠訂戶。 

著力點3、從服務彰顯附加價值 爭取新客和黏住現有訂戶同為訂閱制經營的重要獲利來源。 為此,品牌必須從服務中彰顯出自身的高附加價值,例如塑造品牌風格、提供獨特體驗、建立整合服務生態系或訂戶回饋機制等,方能長久搶攻心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