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日 星期二

貨幣的未來是中心化的記賬貨幣

數字貨幣引起了關於貨幣本質的再思考,而這一思考卻讓筆者認識到,未來貨幣的發展方向很可能與目前的電子幣相反,即某種類似於「記賬貨幣」的機制將會盛行。這是指,在即時通訊手段高度發達的情況下,人們只需要在銀行中保有賬戶,隨時隨地利用通訊手段進行任何大小金額的轉賬和支付,而不必實際地持有貨幣在手。
這一機制實際上在中國已經基本實現。合乎邏輯地進行推測,未來很可能它將會盛行於全球。所以,目前方興未艾的電子幣其實很可能已經誤入歧途,由於它錯誤地以促進人們將貨幣持有在手為目標,筆者認為它終將衰敗。
「記賬貨幣」是一種雖不常用、但卻真實存在的貨幣類型。例如,在兩國貿易中,如果雙方都缺乏國際通用的外匯儲備,那麼可以約定,雙方的貿易可以僅僅使用這種外匯幣種進行計價和記賬,而不必實際支付這種外匯。
於是,當具體貿易行為發生時,相關國家只需要分別調整它們各自賬戶中的相應科目,就算完成了結算。即使未來某一天雙方要結清賬戶,由於進出口的金額可以相互抵消,則實際需要交付的外匯金額也將大為減少。
上述貨幣機制如今雖然很少使用,但在貨幣理論中,「記賬貨幣」作為一種特殊的貨幣型態,可以用來通過與其他形態貨幣的比較,從而闡明貨幣的性質。它尤其凸現了貨幣的基本功能是一種計價單位,而不是某種必須由當事人持有在手的東西。貨幣需要持有在手的性質是由它的基本功能衍生出來的。那麼,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貨幣在傳統上常常需要持有在手呢?原因顯然主要在於通訊方面。
在傳統社會中,銀行雖然可以擔當人們所擁有的貨幣財富的記賬中心,但人們與這個中心的通訊是困難的、緩慢的、低效的,而且缺乏可信度,這不僅導致了現金交易額較大,而且導致了「支票」之類的衍生支付工具得以發展(支票實際上是出票人寫給自己的開戶銀行的一份信件,它以印刷術和簽名的手段提供可信度)。
如今,便利的、及時的、可信的通訊手段(例如移動支付)終於具備了,於是人們的手持現金額大為減少,現金交易額大為減少,而支票也就幾乎絕跡了。這些實際證據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了,「持有在手」並不是貨幣必需的性質,這一性質主要源自於通訊能力的匱乏。
由此看來,把發達的信息技術用於滿足將貨幣持有在手的要求,這是南轅北轍的。通訊手段進步了,自然應該用來加強使用者與賬戶之間的通訊,以便劃撥資金,怎麼能夠反其道而行之,把賬戶中的資金變成「電子實物」、進而「提取」出來並分散地派發出去呢?這些電子實物分散在社會上,反而會降低資金的使用效率。
為了支持電子幣的運行,其底層使用的區塊鏈技術比較複雜,佔用的存儲空間大(即使經過升級換代之後,其數據存儲量很可能也是爆炸式增長的),通訊流量要求高,運行緩慢,而且能源消耗量驚人。可以推測,這種系統倘若大規模地投入實際使用,發生網路堵塞和故障幾乎是難以避免的,遠不如現行的體系簡單、穩定、可靠。
私人發行的電子貨幣不可行,因為如果它是可行的,並且獲得了監管機關批准的話,那麼下一步勢必掀起電子幣發行的狂潮。可以設想,任何略具規模和資信的企業,都將會嘗試發行電子幣,結果就是金融體系的混亂。
監管機關必定會認識到這個危險。把電子幣定性為一種新型證券的思路實際上反映了貨幣當局拒絕承認其為一種貨幣(因此擁有這種資產的企業不能將之直接按現金資產進行記賬)。而作為一種證券來說,電子幣眼下的熱絡讓人想到的是世紀之交的「.com」投機熱潮,它反映了投機者們對於自己不了解的對象的一種迷信。
假如一國的中央銀行發行電子貨幣,必定可以避免私人發行所帶來的諸多缺陷,然而,這種轉換所具有的好處在哪裡呢?它的支持者們目前所列舉的好處是不足夠的。依筆者之見,如此重大的變化,倘若沒有明顯的、巨大的利益,絕不應該貿然推行。
我們應該理解電子幣在那些移動支付不發達的國家受到重視的真實原因,因為電子幣在那裡顯然被寄望用於移動支付,以便隨時隨地便捷地進行轉賬。
貨幣體系是經濟活動的一種「演算法」。貨幣,無論其具體物理形態為何,都是執行這種演算法的一種「算具」,其功能主要是為分散的經濟計算提供現場的可信性(參閱《演算法經濟理論:經濟學的認知革命及其大綜合》,李斌著,經濟日報出版社,2019.5)。
金銀需要付出大量的資本與勞動才能開採出來,這種機制導致金銀天然地、自動地附帶著一種信用。紙幣的印刷術加上法律保障,也提供了一種可信度。按說,比特幣的機制設計也提供了一種可信度,但它的數量不易增加,且維持成本過於高昂。用來替代比特幣的新幣種(例如Libra),雖然部分地彌補了比特幣的缺點,但卻需要依賴於網下的信用與支持機制,這就導致其與現行的信用貨幣相去不遠了。
與以上諸種方法相比,現場的即時通訊能夠為商品交易提供的東西已經遠超可信性了。貨幣只不過是證明持有人具有一定財力的憑證而已,而在移動支付方式下,付款方不僅實時地將這種憑證交與了收款人,從而完成了支付,而且已經幫助收款人將所交付的款項實時地存入了銀行賬戶,開始生息了。
在移動支付方式下,普通當事人、從而銀行體系之外的整個社會都不必實際地持有和保存貨幣(這種持有、保存、維持、看管、運輸的成本一向比較可觀),僅僅依靠其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實時通訊來運轉貨幣。這種機制使得貨幣真正地成為「記賬貨幣」,其所帶來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是本質性的,至少是巨大的和歷史性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